烈嶼觀光路線
九宮坑道

麒麟山休憩公園

百年風獅爺

地雷主題館(勇士堡/鐵漢堡)

湖井頭戰史館

風雞/北風爺

烈女廟

沙溪堡

八達樓子

東林東井

九宮碼頭
民國41年陸軍步兵第200師第二次駐防烈嶼(1952-1954),指揮部設置在湖下聚落旁之山麓,並開闢道路通達后灣仔沙岸,闢建為軍用碼頭成為運輸軍需之渡口,於是「九宮碼頭」誕生。
九宮坑道
位於烈嶼東南方,羅厝與九宮之間,呈雙丁水道,是金門地區最大的地下坑道。堅硬的花崗岩鑿出寬廣的水道,其地理位置正是戰略上能守能攻的最好據點,也是作戰時兩棲部隊的重要基地。
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碑與勝利門
往返九宮碼頭的必經要道上,白色圓拱型流線設計的建築「勝利門」及砲彈造型的「823砲戰勝利紀念碑」,乃民國75年誠實部隊國軍第158師建造。
823砲一役中,當時小金門幾乎被轟的體無完膚,但小金門的軍民憑著堅毅的精神,通過嚴苛的考驗,讓這個紀念碑發出無限光芒。
紀念碑後方另設置有一道高逾10公尺的白色拱門,如同一道長虹橫跨在道路兩邊。搭配醒目的紅色「勝利門」三個大字,讓人一踏上小金門,就立刻感受到前線戰地的氛圍,有鼓舞當地軍民士氣的作用,也讓人有邁向勝利的感覺。
后麟步槍模擬射館
坐落於后頭村的后麟營區原為軍方補給連和衛生連,在交通部觀光局及縣府補助經費下,活化整修后麟營區內建物,建置全國民間第一座步槍模擬射擊館。
射擊每日開放8梯次,每梯次12人。射擊步槍模擬的T91戰鬥步槍外型及重量均與真槍相似一致,射擊場景分為「定靶射擊」及「互動場景射擊」(古寧頭巷戰、灘頭登陸及非洲大草原3種場景/每種7分鐘共計120發子彈)。
專線電話:082363455
勇士堡(地雷展示館)
勇士堡與鐵漢堡相連坑道長達350公尺,坑道中設計有地雷主題館,介紹詳細地雷,從地雷定義與種類、地雷歷史、地雷殺傷力來源、佈雷方式、地雷生產及地雷聲光體驗區。
主題館規劃目的主要是透過影音互動性,讓參觀的遊客可以深刻體驗世界地雷與金門地雷的相關知識,達到高體驗性與互動性地的軍事主題之旅。
鐵漢堡
鐵漢堡建於民國60年,面積約佔4,500平方公尺。地面上建有砲堡、中山室、彈藥庫等;地面下則可見5座機槍堡、1座七五戰防砲堡、2間寢室、2間彈藥庫和消防水池等;綿延115公尺的交通壕溝可分別串聯地面下主要軍事設施。
鐵漢堡據點作戰指導原則
- 一、堅強固守
- 二、誓死不退
- 三、硬打到底
- 四、三天成功
貓公石濱海區
烈嶼北岸最顯眼的景觀特色,從黃厝至埔頭出海口此段海岸線,潮間帶上外表呈蜂窩狀、由鐵、矽、鋁、鈣等礦物膠結而成的岩塊,俗稱「貓公石」。由於含氧化鐵的緣故使得岩石表面成紅褐色,受侵蝕後岩塊大小形狀不一,更顯特色。
湖井頭戰史館
位於烈嶼西北海岸,相傳當年鄭成功初抵烈嶼時即在湖井頭附近登陸。
湖井頭戰史館的外觀仿城池建造,門口有仿古的城垛、紅門金釘和女兒牆。館前廣場陳列著40高砲、90高砲、57戰防砲和機槍等,展現出濃厚的戰地氣息。湖井頭還曾是播音站和觀測所,透過館內高倍望遠鏡遊客可以直接看到對岸風光,天晴時還有機會可見「一國兩制」的標語。
風雞、北風爺
北風王塑像由當地彩繪匠師林天助先生於民國76年重塑,又稱北風爺或黑面將軍,用以鎮風煞、保祐村民和路人平安。黑面長髯著蟒袍,手扶官帶持寶塔的造型甚為莊嚴威武,已成為烈嶼獨特之精神象徵。
白雞一般用以鎮村莊外的風缺口,多數位於面北或面東北的迎風處,為抵抗風害而坐鎮。「白雞」為何改稱「風雞」,可能是因風獅爺名滿天下,人們也讓牠跟著姓風;另有一說則為,白雞用以除害鎮風,故是名符其實的風雞。
八達樓子
八達樓子樓高7.8公尺,樓有旋梯可達樓頂,其頂上塑有七戰士雕像,分據四面城垛,或射擊狀,或投彈狀,神態栩栩如生。四面拱門各書有「山海關」、「古北口」、「喜峰口」及「九門口」等長城要塞地名;四面各有水泥牆一面,上書「獨立作戰」、「自力更生」、「堅持到底」、「必勝必成」等大型標語,以襯托戰地豪壯。城樓上紅色斗大的「八達樓子」四字,也象徵著四通八達、衢路險要的意思。
東林東井
東井因對東林聚落發展具重要意義,2007年9月公告為金門縣定古蹟。井欄周圍,砌一座高60公分、四邊各長420公分正方形的臺基,臺基面鋪設24塊石板,每一塊都由中心(井欄邊)向四面呈放射狀排列,射向四角的那四塊最長,是五邊形,另外每邊各有五塊,全部呈規則排列,由井上方俯瞰,中心是一方井,有24道石板由井口向四方射出,寓意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
東林濱海區
毗鄰習山湖的東林濱海休憩區,自羅厝延綿至東崗海域的金黃色海灣長度約1600公尺,為金門少見沒有防禦用軌條砦之海域,相當適合戲水娛樂。園區配置有意象地標、雕塑廣場、健康體能園區、攀岩、親子遊樂區、景觀休憩亭台等。
沙溪堡
位於青岐破湍頭海岸上方,由虎軍部隊於民國60年10月所建,其範圍包含沙溪堡據點及砂溪坑道。據點位置特殊,可眺望大膽、二膽、檳榔嶼及廈門本島,為中華民國國土之最西點「國境之西」。
烈女廟
俗稱仙姑廟,據聞仙姑曾多次顯靈,有求必應故香火鼎盛。廟內供奉的王仙姑,凡名王玉蘭,廈門人,民國43年6月9日在海邊拾蚵遭戲辱欺凌後溺屍大海。翌日屍體漂至烈嶼龜山海邊,我方駐軍劉戰士發現將之安葬。後該女托夢鄉民,因敬其堅貞志節,又念其庇佑恩澤,乃出錢出力,後於民國45年建廟,塑像奉祀尊以仙姑。其間多次整修,目前最新一次翻新為民國81年,改以全鋼筋水泥構建。
將軍堡
將軍堡位於后頭東側,臨海興建L型碉堡隱密性佳,與金門本島相望,北向可監控金門港灣,南向則可監控金烈水道海域動向,於上層崗哨可將海岸線一覽無遺。
東崗採石場
為花崗片麻岩或花崗岩丘陵地被海水侵蝕而成之崖面,並且露出花崗片麻岩被岩脈侵入的景觀,其特殊地質構造帶來與眾不同之海岸線風光。
上林海灘
從將軍廟眺望海景,可見成排的軌條砦及一望無際的蚵田,早期戰地戒備森嚴,海灘管制時設立了「上林蚵管哨」,蚵民若要採蚵得拿蚵民證經過衛兵檢查允許後,才能下海。
西湖
位於雙口至中墩之間,臨金廈水道,面積約17公頃, 蓄積本島中央地區之降水,儲存雨水做為部分的自來水水源,但旱季經常乾涸見底。從西湖到陵水湖間的2公里,是賞鳥最精華的路段,冬季和早春季節約可觀賞到30~40種鳥類。
雙口沙灘
雙口沙灘距離廈門僅約6000多公尺,冷戰時期為防禦共軍來襲,雙口沙灘築起層層的軌條砦。
走在雙口海岸,可以看到碉堡與壯觀的軌條砦,瓊麻以及綿延的乾淨沙灘,構成一幅戰爭與和平的意象,這裡視野極好,看得到獅嶼及小擔,對岸廈門也看得很清楚。
百年風獅爺
依烈嶼鄉志記載在清朝末葉由到烈嶼擔任私塾老師的許文任先生,基於后頭是烈嶼的北風頭,風沙很大,所以建議立風獅爺鎮風。